#百家说史品书季#
关于蒋介石手下的精锐部队,民间流传着两种不同的“五大主力”说法。
1945年春天到夏天这段时间,蒋介石的军队根据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选出了五支最厉害的主力部队,分别是第一军、第五军、第十三军、第五十二军和第七十四军。
从实际情况看,1945年上半年确定的"五大主力"名单,比起1946年蒋介石军队重组后的那份名单,显得更加符合实际,也更说得通。
从军队派系来看,除了第13军之外,另外四个军都与何应钦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
有人可能会问,1军不是胡宗南的亲信部队吗?为什么会有何应钦的影响在里面呢?
别忘了,何应钦可是1军的第一任军长。如今1军被列为“五大主力”之一,他能不开心吗?
第五军的根基源自徐庭瑶的部队。
尽管徐庭瑶在桂南会战后被边缘化了,但他究竟是谁的嫡系呢?毫无疑问,他属于何应钦的阵营。
这52军到底属于哪个阵营的呢?
在蒋介石的军队里,如果某个人和陈诚合不来,或者不算是汤恩伯、胡宗南那一派的,那么他们基本上就会被划到何应钦的阵营中去。
第52军是关麟征的嫡系部队,通常也被视为何应钦阵营的一部分。
何应钦打仗的水平不怎么样,不过他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倒是挺在行的。
他的处事态度很随和,来的人热情接待,走的人也不强留。
在权力斗争中落败的人,往往能从"何婆婆"那里得到慰藉和温情。关麟征也不例外,他同样感受到了这份温暖。
第74军也曾经受到何应钦的照顾。
何应钦在王耀武还只是连营长时,就主动向他表示过友好和支持。
其中一个明显的举动是,他把自己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的侄子何绍周,交给了王耀武来关照。
尽管当时何绍周的职位比王耀武高,但何应钦眼光独到,他看出王耀武的才能出众,相信他迟早会超越何绍周。
在这“五大主力”里,只有汤恩伯和何应钦两人关系还算密切。
然而,这次评选却为何应钦招来了不少困扰。
如果不是这样,何应钦也不会失去“军政部长”的职位,被调去当陆军总司令了。
有人或许会提出疑问,这两个时间点似乎对不上。何应钦被免去"军政部长"一职发生在1944年11月20日,而"五大主力"的评选工作则是在1945年春天到夏天这段时间进行的。
这正是症结所在。
要是何应钦不再是“军政部长”,所有人都对他冷淡疏远,蒋介石反而会感到更安心。
何应钦失去了军政部长的位子,却还能搞出这么一份“五大主力”的评选,这让蒋介石更加不放心了。
这为重新挑选“五大主力”提供了机会。
从重视程度来看,这次挑选"五大主力"的做法,其实是照搬了1940年初评选4个攻击军的老办法。
评判一支军队是否强悍,主要看两点:一是这支部队有没有深厚的传承底蕴,二是它在实战中展现出的作战能力。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江北那边的两支军队主要依据的是过去的传统关系,而江南的两支军队则单纯看重了实战中的表现。
最终,经过评定,第一、第二、第五和第七十四这四个军被授予了攻击军的荣誉称号。
在1945年春夏之交,当时共有四个攻击军,其中的第1军、第5军和第74军依旧位列“五大主力”之中。
到了1945年春夏之交,被评选为"五大主力"的部队情况就很明朗了。除了第13军,剩下的四个军都跟何应钦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
13军之所以被选中,道理其实挺明白的,就像一大片地里,总得给别家留点活路,不能全占了。
1945年春夏之交选出的“五大主力”还有个硬性条件,就是这些部队得在抗日战争期间从头打到尾,一场不落。
这五个军无一例外都达成了目标。
但到了1946年,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早在1943年,蒋介石就打算对军队进行改组。
没想到,1944年爆发的豫湘桂战役,彻底打乱了蒋介石的部署。
蒋介石打算重组军队,原因在于抗战已经持续近八年,他原本希望通过战争削弱非嫡系部队的力量,但这个计划并未如愿。这是第一个原因。
蒋介石注意到,自己直接掌控和部分控制的军队内部,各个派系的矛盾冲突越来越严重。
这样一来,亲信势力中很可能产生新的割据力量。
蒋介石万万没想到会这样。
他才解决了老一批的军事割据势力,转眼间自己的阵营里又出现了新的割据力量。
就这样,他和陈诚一起商量,慢慢制定出了一套全新的军队整顿方案。
但豫湘桂战役的突然打响,让这些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下来。
豫中会战是豫湘桂战役的第一部分,汤恩伯在这场战斗中遭遇惨败,这给了陈诚重新掌权的契机。
早先,陈诚因牵涉“清君侧”风波,被蒋介石冷落搁置了整整一年时间。
日本投降后,陈诚马上开始整顿军队。他想要把部队改成兵团建制,同时划分绥靖区域进行管理。
抗日战争刚开始那会儿,蒋介石的军队里就已经有兵团这种编制了。
当时所谓的兵团,其实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一有战事,就把几个部队凑到一块,挂上个兵团的牌子,就算成立了。等仗打完了,这个名头也就撤掉了。
1946年,在一次重要的整编会议上,陈诚提出了一个创新想法,主张建立一支精锐的主力部队。
他建议成立一支战术军团,主力由精锐部队担任,其他队伍则作为支援力量。
陈诚之所以采取这样的行动,主要有两个原因:
这样做能破坏不同派系军队的指挥系统。
由于精锐部队数量有限,我们可以以这些主力为核心,搭配其他辅助部队组成战斗军团。这样就能让部分精锐力量脱离原部队指挥官的掌控。
举个例子,他先是把关麟征的主力部队第52军和汤恩伯的核心力量13军调往东北,接着又把王耀武的嫡系部队第74军划归汤恩伯指挥。
蒋介石调遣杜聿明前往东北担任指挥官,而第五军仍驻守徐州,由薛岳直接统辖。
这么一来,原本的指挥系统就乱了套。王耀武、汤恩伯、关麟征、杜聿明这些人就算有心想当新军阀,可主力部队不在自己手里,也只能干瞪眼,想想而已。
这种做法本身没问题,只是陈诚的想法和行动走得太快了,超出了当时的情况。
那时候蒋介石的军队还带着明显的个人烙印,和后来那种统一规范的军队模式相比,差别很大。
陈诚这么一搞,直接导致军队的指挥系统出了问题。
简单来说,杜聿明在东北带领汤恩伯和关麟征的军队,汤恩伯在山东指挥王耀武的部队,白崇禧在华中领导陈诚的军队,薛岳在徐州指挥杜聿明的部队。
这些军队原本各自为政,彼此之间还有不少摩擦和冲突,想要让他们“赢了就一起庆祝,输了就拼命支援”,简直是天方夜谭。
在解放战争初期,那些在抗日战争中表现突出的主力部队接连失利,甚至遭到毁灭性打击,这也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因素。
通常来说,如果一个想法太过理想化,或者超出了当时人们能够理解的范围,那它就算不上一个好主意。
就拿日本军队来说吧。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官的个人军事才能并不算特别突出,但他们却能带领军队不断取得胜利。
日军战斗力强,不光是因为他们训练扎实、武器先进,更关键的是他们的部队都经过了统一培训。作战计划和指挥策略都由参谋们提前安排好,各级指挥官只要照着执行就行,不用自己动脑子。
在这样的队伍里,指挥官的个人特点并不突出。
换句话说,就算日军指挥官能力再不济,他也能带领这支队伍打仗。
那时候的中国军队都没法满足这些要求。
蒋介石直接指挥的中央军状况还算不错,但那些由地方军阀组建的军队,常常带有浓厚的私人性质。
换句话说,如果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没有在当地拥有实际影响力,那么他根本无法有效掌控这支部队。
换句话说,蒋介石和陈诚挑起内战显得太过仓促了。
其次,陈诚借着整编军队的契机,能够大肆清除不服从自己的人,将那些隶属于“土木系”或者与“土木系”有渊源的部队统统收编为他的嫡系力量。
这就是为什么新的“五大主力”会取代原先的“五大主力”。
俗话说“有权就任性”,18军,也就是整编11师,能跻身“五大主力”之列,自然有其道理。
在抗日战争期间,18军的战绩并不算特别突出。
淞沪会战期间,18军在罗店经历了一场异常惨烈的战斗。
要是18军没在罗店拼死抵抗,淞沪会战可能早就结束了。
18军的贡献确实功不可没。
在接下来的几场战役里,18军的表现并不算突出。
如果没能守住宜昌,反攻宜昌又没成功,这就导致了1940年18军在争夺主力部队资格时败给了第74军。
所谓的石牌保卫战,很大程度上是被宣传出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全国人民坚持抗战。
胡琏作为11师的指挥官,确实很擅长调动官兵的情绪。
说到18军的作战能力,其实并不弱。它在抗战期间表现平平,主要是因为陈诚急于扩军,导致队伍变动频繁。整个18军里,只有11师一直稳定存在,其他部队大多只是短暂驻扎,相当于在18军挂了个名,很快就调走了。
换句话说,18军除了11师之外,并没有真正的主力部队。
仅靠一个师的精锐力量,就想撑起“五大主力”的名号,那还差得远呢。
以关麟征的52军为例,这支部队一直维持着第2师和第25师的编制,没有进行过调整。
王耀武带领的第74军一直很稳定,自从他当上军长后,手下的51师、57师和58师这三个部队的编号始终没有调整过。
即便后来王耀武的部队新增了100军和73军,他也只是从原来的三个师里挑选了一些军官去支援这两个新军,压根没想过要以那三个师为基础来组建三个新的军。
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74军的战斗力一直都很强,没有减弱。
陈诚的做法正好起了反效果,这直接导致18军虽然名气很大,但实际作战能力并不突出。它之所以能入选"五大主力"行列,纯粹是靠陈诚的影响力。
74军被评上“五大主力”之一,这完全在意料之中。
无论是在1940年作为进攻主力的时候,还是1945年春夏被列为"五大主力"之一的时候,又或者是1946年部队调整编制的时候,74军都毫无悬念地获得了入选资格。
第5军能进这个名单,说实话有点够呛。
在抗日战争期间,第5军有过两次重要的战斗经历,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的昆仑关战役。
在这场战斗中,第5军的发挥并不理想。
虽然当时武汉战役后,我军整体处于防守状态,但这次进攻行动依然成功实施并取得了胜利。
还有一回是在远征军那会儿,一开始战事顺利,但后来因为杜聿明的错误决策,部队不得不撤进野人山,结果吃了大亏。
不过第5军在当时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里,可是独一份的机械化队伍。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士兵训练,在全军都是数一数二的。它被选中参加这次行动,大家也都觉得是实至名归。
关键是蒋介石特别器重第五军和杜聿明,即便陈诚手握重权,他也不得不考虑老蒋的态度,不是吗?
1军未能入选,主要是由于它在抗日战争期间表现不佳。
在淞沪战场上,1军打得相当顽强。即便兵力几乎耗尽,胡宗南也没喊过一句困难,更没请求增援。他甚至还亲自拿起长枪,站在战壕里和士兵们一起战斗。
然而这次惨败让胡宗南心有余悸,他担心如果继续这样消耗兵力,将来会动摇自己在蒋介石眼中的分量。
从那以后,无论是在兰封战役还是武汉保卫战里,第一军的作战风格都显得缩手缩脚,缺乏应有的气势。
在武汉会战期间,日军的一支骑兵部队攻占了信阳后方的柳林车站,导致平汉铁路被切断。面对这一突发情况,胡宗南在没有向上级汇报的情况下,自行决定带领部队撤离。
这次撤军行动,直接导致了武汉保卫战的失利。
自那以后,1军在抗日战场上就再也没能打出什么亮眼的成绩。
它没被选上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汤恩伯手下的13军没能入选,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在豫中战役中打得实在太差劲了。
13军在豫中会战中的伤亡不算严重,但自从汤恩伯掌管这支部队以来,他们就形成了专打"顺风仗"的作风。他们总喜欢让友军在前面硬拼日军,等敌人被拖得筋疲力尽时,再冲上去捡现成战果。虽然这种打法确实让他们屡次得手,但实在让人瞧不起。
13军没被选上,这事儿挺正常的,没啥可大惊小怪的。
另外,汤恩伯和陈诚虽然都是浙江老乡,可他们之间长期不和,积怨已久。
陈诚要是不趁现在教训汤恩伯,那还能等到什么时候呢?
第52军没能入选“五大主力”,很可能是因为关麟征和陈诚两人关系不和导致的。
举个例子,陈诚后来去东北时,曾当着52军军长和师长的面大发雷霆,说天底下再也找不到比52军更差的部队了。
这种说法缺乏公正性,更像是陈诚在发泄个人情绪。
要不是湘北会战之后52军被关麟征调去了滇越边境,1940年那会儿,能和74军抢着当主攻部队的,估计也就只有52军了。
从关麟征和王耀武的军中资历和威望来看,74军想压过52军,恐怕没那么容易。
我们来聊聊新1军和新6军为啥能跻身“五大主力”之列。
新1军和新6军的成立时间都不算早,前者在1942年10月组建,后者则是在1944年5月才成立。这两支部队都没能经历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战历史上算是比较晚才出现的部队。
这两个军和陈诚的关系非同一般。
1944年4月,第54军接到命令,通过空中运输前往印度和缅甸。
代理军长阙汉骞安排14师和50师乘飞机抵达目的地后,却接到通知,对方只接收士兵,不接纳军官。
第54军属于“土木系”里的第二主力,可以说是陈诚手下最信任的精锐部队。
潘裕昆带领的第50师被划入新1军,龙天武指挥的14师则加入新6军,这两支部队都成为了中国驻印军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新1军和新6军同样继承自陈诚的“土木系”部队。
这两个部队在战场上表现出色,陈诚便顺水推舟,将它们列入了“五大主力”的行列。
1947年4月,潘裕昆被提拔为新1军的最高指挥官,这样一来,在“五大主力”部队里,“土木系”这一派系就占据了两个重要位置。
新1军的骨干力量新编第38师,因为对潘裕昆当上军长有意见,整个师都被调离原部队。后来以这个师为基础,重新组建了一支新部队,这就是新编第7军。
龙天武的运气不如潘裕昆,由于廖耀湘深得老蒋器重,他始终没能坐上新6军军长的位置。
1948年9月,龙天武率领的第14师整体被抽调出来,作为主力部队,组建了新的第3军。
陈诚一到东北就忙着扩充军队,但他重蹈覆辙,又犯了和以前在“土木系”时一样的毛病。他把主力部队拆散,用来组建新军,表面上军队规模变大了,但实际战斗力反而下降了。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陈诚主导的整编工作,确实在防止他的嫡系部队内部出现新的军阀势力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不过,这也成了他们打击对手、壮大自己的方法。
最关键的是,他所谓的整编计划,其实是在军队训练既不统一也不规范的情况下进行的。
他单纯地觉得,只要把部队重新组织好,就能消除不同队伍之间的隔阂,也能去掉部队里那些过于突出个人的现象。
实际情况表明,他要是不对部队进行调整反而更好,越是整顿重组,部队的作战能力反而越弱。
那些担负关键任务的精锐部队陷入险境时,附近的友军要么犹豫不前,要么袖手旁观,要么冷眼相待,要么纹丝不动。
在孟良崮战役里,张灵甫的整编74师完蛋了;莱芜战役中,李仙洲带领的5万多兵马也全军覆没;还有在碾庄圩死守等救援的黄百韬,以及被困在双堆集的黄维,他们的部队都是这样被彻底消灭的。